发布部门:学会事务部 发布时间:2024-04-16 浏览次数:770
2022年度广州市医学会32个单位会员共推荐论文726篇,符合评选要求篇数为672篇。经过专科分会初评,评选出论文332篇。在会长钟南山院士主持下,由复评专家委员会对初评论文进行复评,评出一等奖论文11篇。
获奖论文题目:
Application of exome sequencing for prenatal diagnosis of fetal structural anomalies: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a cohort of 1618 fetuses
全外显子组测序在胎儿结构异常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来自1618例胎儿队列的临床经验和教训
第一作者:符芳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报送专科分会:广州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
广州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风采介绍:
广州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成立于1995年3月,成立 29年来,在广州市医学会的正确领导和从事围产医学工作的全体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围产医学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围产医学研究目的是为了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孕产妇及胎婴儿健康水平和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优生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产医学亦是产科,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科之间的桥梁学科,专业性较强。分会委员来自产科、产前诊断和新生儿专业,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学科知识,不断寻找产科及新生儿科医生的专业结合热点,每年召开全国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逐渐形成了我市围产医学专业的新型特点。
论文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产前诊断中心近十年深耕于外显子测序分析领域,总结了8年来采用外显子测序(ES)产前诊断1618例先天性结构异常胎儿罕见单基因遗传病的宝贵经验,并将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遗传学杂志《Genome Medicine》上。该研究也是迄今全球最大规模的产前ES(pES)临床研究队列,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三步分析法,总体诊断率达14.2%。
第一步为“基因型驱动分析”:无需胎儿表型数据,首先根据遗传模式和已知致病变异进行分析,诊断率为11.6%,其中在阳性诊断病例中的占比高达81.7%。第二步为“表型驱动分析”:根据初始穿刺指征进行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诊断率为1.7%,在诊断病例中的占比为12.2%;第三步为“数据重分析”,获得产前/产后新增表型信息时,或根据医生要求进行的数据重新分析,诊断率为0.9%,在诊断病例中的占比为6.1%。
此前全球最大规模的前瞻性PAGE研究(发表于Lancet杂志)主要集中分析1628个发育相关的疾病基因,ES诊断率为8.5%,低于本研究中前瞻性队列的诊断率12.4%。本研究分析了所有已知OMIM疾病基因以及Orphanet数据库注释的疾病基因,共有11个基因不在PAGE研究列表中,表明更全面的疾病基因分析可提高ES诊断率。
此外,本研究还首次描述了27种疾病基因的产前胎儿表型,拓展了26种疾病基因的表型谱。在0.7%的胎儿病例中检出儿童期起病的次要及意外发现结果。在前瞻性队列中(n=1053),产前ES对61.5%的结构异常胎儿病例的临床管理起到决定性影响,包括妊娠决策和新生儿管理。
获奖小结:
在学科带头人廖灿教授的带领下,本中心自2010年起自主研发并不断升级基因芯片管理系统和中国人群CNVs数据库,使目前产前诊断常用的一线检测技术CMA数据结果能够实现自动化分析解读。在此基础上,本团队进一步自主构建本地化NGS数据分析系统,包含从生信比对分析到临床高级分析解读、临床报告发放及数据检索统计一体化的软件系统,实现可独立于第三方公司,在医院水平从Fastq原始测序数据开始完全本地化自主分析,从而更好把关测序数据质量,保证基于基因型驱动和表型驱动分析的ES检测结果可靠性,该NGS数据分析系统于2024年1月正式进行应用转化。2010年至今本中心累计发表SCI论文408篇,其中产前ES相关论文近80篇,首次报道了108个新的突变位点、描述27种疾病的胎儿产前表型,拓展了26种疾病基因表型谱。
本研究的ES三步分析策略非常高效省时,每个核心家系平均分析时间约15分钟。采用基因型驱动分析法,可最大限度省化产前ES分析中最具挑战性的表型相关分析,从而实现快速分析诊断,并有助于发现鉴定新的基因型-胎儿表型关联,拓展对宫内遗传性疾病的认知/了解。本研究是迄今全球最大规模的产前ES临床应用成果,这也是对产前诊断中心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推动产前诊断技术开发、应用及促进出生缺陷防控事业发展的又一次国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