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部门:学会事务部 发布时间:2025-01-16 浏览次数:42
12月20日下午,由广州市医学会主办、广州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承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协办的“2024年广州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羊城检验论坛系列学术会议暨新技术助力精准诊疗研讨会”在广州白云宾馆成功召开。
(会议开幕现场)
本次研讨会齐聚省内知名检验医学领域的专家、肿瘤诊疗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广州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新技术学组成员及其它检验同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闵玲主任主持开幕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欧阳斌副院长、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分会荣誉主任委员王前教授及广州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周强教授分别致欢迎辞,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领导、专家、学组成员及同道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致辞的专家领导们都强调本次会议旨在共同探讨新技术助力精准诊疗的前沿动态、深入剖析现存的挑战与机遇,创建新技术平台共同努力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与合作契机,促进知识的共享、思维的碰撞与经验传承,为推动医学新技术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同时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闵玲主任开幕致辞)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欧阳斌副院长致辞)
(广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王前教授致辞)
(广州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周强教授致辞)
学术交流
开幕式过后,会议进入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环节。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检验部孙宝清教授(左)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徐邦牢教授(右)主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检验部主任孙宝清教授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徐邦牢主任共同主持首场学术报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戴淑琴教授作《肿瘤标志物经典案例分享》的报告,戴教授通过临床工作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异常的案例生动讲解了肿瘤标志物与疾病的关系以及临床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解决办法,强调了我们在临床检验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技术特点,提升自身行业的价值,更好服务于临床和患者。随后,广州市胸科医院检验科朱家楼主任、广州市皮肤病医院检验科毕超主任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营教授针对肿瘤标志物不同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问题展开讨论,从检验和临床的角度共同探讨肿瘤标志物检测项目的选择及筛查时间节点的重要性,如何做到最大程度提高检出率,更好节省医疗资源,让大家对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了新的认识。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戴淑琴教授作《肿瘤标志物经典案例分享》报告)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赵营教授)
(讨论嘉宾:广州市胸科医院检验科朱家楼主任)
(讨论嘉宾:广州市皮肤病医院检验科毕超主任)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彭裕辉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检验科主任彭亮教授主持了第二轮学术交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褚帅教授分享了《流式细胞术临床应用新进展》,从流式细胞术的检测原理到应用场景进行了全方位剖析,进一步探讨了流式细胞术未来应用价值和潜在科研用途,尤其拓宽其在肿瘤诊疗领域的应用范围值得期待。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黄进梅教授、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伍绍国主任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研究所刘浩教授共同讨论了流式细胞术与其他传统诊断方法(如PCR、Elisa等)的优势和局限性及其在基础生物学研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探讨了流式细胞术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能否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以新的视角引领现场参会人员对未来流式细胞术的应用有了更多的遐想。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彭裕辉教授(左)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检验科彭亮(右)教授主持)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褚帅教授分享《流式细胞术临床应用新进展》)
(讨论嘉宾: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黄进梅教授)
(讨论嘉宾: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伍绍国主任)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研究所刘浩教授)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冀天星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李广华教授共同主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闵玲教授报告了《基因诊断实验室平台建设及探索》,分享了基因诊断实验室平台建设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作为科室领导人发展新技术平台力量的决心、毅力和应有的担当,为同行建设新技术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接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柳子川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检验科主任代友超教授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邓瑾教授共同就基因实验室建设及临床应用问题展开讨论,旨在如何利用基因检测结果有效转化为临床治疗决策,面对复杂突变和罕见靶点该如何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强调了多学科沟通合作对肿瘤治疗决策的重要性。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冀天星教授(右)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李广华教授(左)主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闵玲教授分享《基因诊断实验室平台建设及探索》)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柳子川教授)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邓瑾教授)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检验科主任代友超教授)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检验科李冉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余志武教授一起主持了第四场学术探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张其超老师分享了《心肌标志物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应用探索》,介绍了心肌肌钙蛋白和超敏心肌肌钙蛋白的发现及应用情况,解读了肿瘤心脏病学中因肿瘤发生、进展及治疗存在的心血管毒性,强调肌钙蛋白在肿瘤患者基线检测和监测随访中的重要性,能够提前观察肿瘤病患的心血管损伤情况,防患于未然,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徐维教授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唐林国教授探讨了如何确保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决策、诊疗监测和临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价值,指出多维度、大数据形式的结果解读更加有助于心肌标志物发挥病程安全管理作用。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检验科李冉教授(右)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余志武教授(左)主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张其超教授分享《心肌标志物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应用探索》)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徐维教授)
(讨论嘉宾: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唐林国教授)
第五场学术报告由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主任骆明勇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输血科李志阳主任主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诊断中心杜紫明教授进行了授课《EB-DNA检测在鼻咽癌患者全程管理中的作用及其标准化》,杜教授分析了目前鼻咽癌患者不同样本检测EB-DNA的差异及其与疾病病程的关系,梳理了EB-DNA检测存在的标准化问题而导致的困惑,展示了目前开展的多中心鼻咽癌患者EB-DNA检测的标准化临床研究,强调了EB-DNA检测标准化对鼻咽癌患者全程管理的重要科学意义和临床决策作用。课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齐斌教授、头颈外科温清泉教授、检验科郭松鹤博士后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检验科周茂华主任共同充分讨论了EB-DNA水平在鼻咽癌病程管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呼吁大家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其检测方法以提高检测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并深入探索EBV检测在其他相关肿瘤中的应用潜力,大大提高EB-DNA检测的临床价值。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主任骆明勇教授(右)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输血科李志阳教授(左)主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诊断中心杜紫明教授分享《EB-DNA检测在鼻咽癌患者全程管理中的作用及其标准化》)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温清泉教授)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齐斌教授)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检验科周茂华主任)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郭松鹤博士后)
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副院长邓小燕教授和广州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谭耀驹教授共同主持了最后一场学术交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罗凯教授分享了《NGS技术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着重讲解NGS技术在肿瘤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要点,介绍分子肿瘤专家(MTB)在肿瘤精准诊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接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朱婷博士展示了MTB讨论部分的病例简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唐鸿生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黄渊锋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廖健伟教授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罗凯教授就肿瘤实体瘤高通量测序的选择、结果解读以及抗肿瘤药物的选择共同进行MTB病例讨论。
(广州医科大学金域检验学院邓小燕教授(右)和广州市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谭耀驹教授(左)主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罗凯教授分享《NGS技术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应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朱婷教授做了MTB讨论部分的病例简报)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唐鸿生教授)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黄渊锋教授)
(讨论嘉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廖健伟教授)
(讨论嘉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罗凯主任)
最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罗凯教授代表检验医学分会新技术学组再一次对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专家教授以及参会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期待来年再相聚。
结语
本次大会在各位参会嘉宾的依依不舍中落下了帷幕。大会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广州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的大力支持,受邀嘉宾的倾囊相授,参会人员的热情投入。在本次的研讨会中,受邀嘉宾和参会人员们围绕着医学检验新技术如何助力临床疾病诊疗这个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从前言理论剖析创新实践分享,多元观点激烈碰撞,为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方向、注入了无限的动力。相聚有时,而学术探索之路无尽,持续深耕,期待未来重逢,携手共创学术新高峰。